找回密码
 -注册-
查看: 125578|回复: 276

拜亚动力最后的辉煌?——从九支T1的对比妄议T1一代的种种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9-6-26 14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省福州市
本帖最后由 feiyu2981 于 2019-6-26 15:38 编辑

谨以此文向拜亚动力(已上市的)最后一只好耳机——T1一代致敬!!!
前言:接触T1已经好几年了,早期听的是1w多号的T1,系统不到位无感,时间不久就出了。深入玩3500+号的所谓二版T1一代已经快两年时间,随着系统的升级和调整,T1越来越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,我对T1的认知也从早期的“高频亮,声音呆,只能听听室内乐”到现在的“千变万化,可刚可柔,一切皆有可能”。
近期蒙两位大佬割爱,收了两只头版T1,遂萌生了对比T1的冲动,在众多基友的怂恿和支持下,对比范围越来越广,想了想,索性玩个大的,挖一挖T1的各种方面。
在此首先感谢农总、R总、黄海总、TOTO总、学弟(以上排名不分先后)慷慨借出T1。
本篇主要就是对比九支T1(编号分别为12xx号丝绸头梁非同心圆,14xx号丝绸头梁同心圆,19xx号丝绸头梁同心圆,35xx号(此编号之后的均为绒布头梁同心圆),36XX号,99XX号,11xxx号,25xxx号)在楼主系统下的实际听感,曲线(频响和瀑布图),耳罩影响,线材影响等等。
这九支T1的选择有一定讲究,两只头版分别是同心圆和非同心圆,19xx号是丝绸头梁(这也是头版T1的标志之一),其余是2k-4k选两只,4K-9K号段选一只,9K-1W号段选一只,1w-2w号段选一只,2w以后选一只。虽然样本不够多,但是应该能稍微看到一些T1版本演变的脉络。
手机拍的无任何摄影技术的渣图镇楼。
1561531576981.jpg
T1对前端极其敏感,音源、耳放、供电、线材、管子、避震稍有变化声音就变化很大,因此本文听感描述仅适用于楼主系统下,萌新初烧听感如与各位大佬听感不同,谢绝嘲讽和谩骂。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6-26 14:08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省福州市
本帖最后由 feiyu2981 于 2019-6-26 15:32 编辑

一、系统搭建:
音源:linn renew klimax ds/1+巴法洛2016交换机
耳放:DNA stratus(更换RCA 单屏2A3+LorenzD环ECC85+双云母横纹屏marconiU52),VAW 8PB(更换德根肥环802s和飞利浦法国产EL86),ear909 Monitor。
耳机:T1一代九支,均采用同一对原配无塌陷EDT T1V耳罩,原线改平衡。
耳机线:T1一代sommer原线改800母头改平衡,BISPA澄800母头平衡线,线世界白金7800母头平衡线。
周边线材:AET Evidence旗舰电源线接LINN RDS/1,静神SZM-55换AET镀铑头尾接DNA和8PB,老叶PS1000换欧亚德004头尾接EAR909M。平衡线为LINN 银皮XLR,RCA线为gotham 11301,NAS到RDS1是CHORD网线,DELA网线接RDS到交换机。
二、从频响曲线和瀑布图的测试看区别
测试前的重要说明:本次测试不是为了获得准确的频响曲线和瀑布图,楼主的低端设备也不可能做到这点。测试的目的是,通过不同曲线的对比,一是推测T1不同时期声音走向的差异;二是推测耳罩塌陷和更换对T1声音表现的影响;三是判断线材更换对T1声音的影响。
因楼主对曲线研究不深,欢迎技术大佬看图上课。
对测试要求高、吹毛求疵的技术党和科学家可以pass以下这段。
(一)九支T1的曲线对比
为保证测试的公正性,九支T1均采用同一个无明显塌陷但又经过一定熟化的耳罩,测试L端单元的曲线。之所以不采用全新耳罩的原因:全新耳罩过于坚挺,与脸部贴合不够好,可能影响曲线和声音的表现。九支T1的瀑布图如下。本楼仅贴出测试图,不从技术层面下结论。
1561532106863.jpg 1561532078613.jpg 1561532059760.jpg 1561532013113.jpg
1561531976720.jpg 1561532389657.jpg 1561532128361.jpg 1561532042028.jpg


1561531871797.jpg
1561531736423.jp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6-26 14:09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省福州市
本帖最后由 feiyu2981 于 2019-6-26 15:14 编辑

(二)耳罩对T1的影响
1.不同塌陷程度的耳罩对曲线的影响。
本次选用了两只不同塌陷程度的T1V耳罩进行测试。曲线图如下:
绿色曲线为无塌陷T1V耳罩,黄色曲线为较严重塌陷耳罩
1561532877892.jpg
2.不同的拜亚耳罩对曲线的影响
选用T1一代原装耳罩(EDT-T1V)、T1二代原装耳罩、DT880pro耳罩(背面开孔与T1V一样,正面绒布不同)作为测试,
1561532808024.jpg 1561532777680.jpg
频响曲线对比如下图:
黄色曲线为DT880pro耳罩,白色曲线为T1二代耳罩,紫色曲线为T1V耳罩
1561532857858.jpg
瀑布图如下:
1561532962391.jpg 1561532943500.jpg 1561532897102.jpg
3.以上测试的结论就是:
(1)拜亚动力就TMD靠耳罩调音的,追溯到老拜亚耳机,那些原装耳罩,也是当年调音经典的一大原因之一,为那些原装耳罩挂掉的拜亚老耳机默哀三秒2333
(2)T1二代中低频肥的锅,单元我可不背,耳罩才是原罪啊。
(3)T1党们,趁现在还买得到,赶紧囤一些T1V耳罩吧2333

1561532835914.jp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6-26 14:09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省福州市
本帖最后由 feiyu2981 于 2019-6-26 15:18 编辑

(三)不同线材对T1曲线的影响
选用1400号同心圆T1(改800母头)作为测试机,无塌陷T1V耳罩,分别测试T1一代sommer原线,BISPA澄,线世界白金7三种线下的频响曲线和瀑布图。
1561533445915.jpg
黄色曲线为sommer原线,白色曲线为bispa澄,绿色曲线为线世界白金7
1561533421719.jpg 1561533376842.jpg 1561533350940.jp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6-26 14:09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省福州市
本帖最后由 feiyu2981 于 2019-6-26 15:32 编辑

三、试听曲目的选择及听感对比
(一)试听曲目
1.人声:Adele《 Live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(2011)》
Adele最好的现场录音(木有之一)
1561533991332.jpg
2.交响:Carlo MariaGiulini, Wiener Philharmoniker - Beethoven Symphonies Nos. 3 & 4
朱里尼指挥贝多芬第三、第四交响曲,近期听的比较有Feel的交响版本,恐龙总隆重推荐
1561534005308.jpg
3.原声:Junkie XL《Tomb Raider 古墓丽影》原声带 2018
大气磅礴,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精品原声带
1561534028027.jpg
4.钢琴:莫扎特第21、24钢琴协奏曲 (依斯托敏钢琴、舒尔茨指挥)
经典曲目,RR出品
1561534188850.jpg
5.小提琴:古典小提琴名盘《妈妈教我的歌》
世界顶尖小提琴家迪莫尼以一把1721年史特拉底瓦里名琴演绎经典动听的弦乐小品集,温柔婉约。
1561534120635.jpg
6.多重奏:《舒伯特鳟鱼五重奏》詹姆斯.莱文
仍然是鳟鱼,最喜欢的五重奏之一,不过这次换了詹姆斯.莱文的版本
1561534100359.jpg
7.爵士:《Best AudiophileVoices》
德国Premium唱片公司于2003年出版发行的一张精选爵士女声发烧碟,跨越十数家发烧厂牌,把近几年所有值得收藏的爵士女伶几乎一网打尽,还把所有演唱者专辑中最主打、表现最优异的歌曲精选出来,录音和曲目俱佳。
1561534048980.jpg
8.合唱:黄教堂(麦田之歌大地颂)《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》
瑞典录音奇才BertilAlving出品的教堂系列之一,在教堂现场录制的宗教歌曲合唱巨作
1561534066343.jpg
为积极跟上论坛大佬的步伐,也把测试专辑分享给大家作为福利,详见文末链接。这些资源来自于网络和大佬分享,不保证资源的品质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6-26 14:10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省福州市
本帖最后由 feiyu2981 于 2019-6-26 15:33 编辑

(二)对比方式和听感差异
因为选的T1数量过多,如果一排九个摆开轮着听,基本可以肯定没法得出什么靠谱的结论。因此本次对比采用分时段对比,每次对比选用两个耳机,对比时候选用两对熟化程度基本一致的近新T1V耳罩,对比时间为1-2小时。主要以头版1200号非同心圆为基准进行对比。
1.1200号非同心圆与1400号同心圆的对比
这两只到手时间最久,听了挺长时间,但二者的听感其实是很相似的(这充分说明了我是个真木耳),有时候换了一只听了一会,愣是傻傻分不清楚是哪只。二者的硬素质各方面其实均是处于同一水平,但是听久了还是发现在表现形式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,主要是非同心圆的声音处理方式更柔化一点,结像更散开一些,同心圆的声音处理更直接一些或者说更硬一些,声音更凝聚一些,结像更锐化一些。真要说哪种处理方式更好,只能看个人喜好了。个人推断,声音的主要区别在于同心圆和非同心圆滤网对声音的影响。但是从直接听感来说,可能偏素质的烧友会更接受同心圆的声音,因为会觉得锐化后的声音素质更高一点,偏听感的烧友可能更偏非同心圆一些,因为声音显得更宽松耐听。但是这二者的差异其实是很小的,即使1400号同心圆仍然是很宽松的听感。
2.1200号与1900号的对比
两只的听感极其的相似,如果是盲听的话,基本听不出太大区别。但是听久了以后,两者比较大的差异还是在于结像的表现方式,1900号和1400号类似,结像更锐化点,声音更凝聚点。很奇怪的是,整体的声音表现来说,1900号的声音更接近1200号的,和同样同心圆的1400号反而略有差异,其中原因笔者猜测可能是1400号改了800母头,从而引入了不和谐因素。
3.1200号与3500、3600号的对比
初听这三只,只是短时间AB的话,我这木耳居然听不出太大区别。但是如果是长时间(半个小时以上)听1900号后,再切换回3500、3600号,就能感觉到,泛音少了点,动态差了点,重量感差了点,规模感差了点,控制力粗放了点,结像更锐化了点,其实这些差距在单项上的差距都是极小,如果没有长时间聆听对比,很难区分出来。
4.1200号与4600号的对比,4600号与3600号的对比
二者的差异比1200号和3600号的差异稍微大了点,具体差异也是在上文说的那些点上。而4600号与3600号则是差异就小多了,不长时间对比也是分辨不出来。能感觉到,随着编号的增大,各方面表现都是缓慢的减弱,但是相近的号段则是差异很小比较难分辨。
5.1200号与9900号的对比
这回只是简单的AB就能有感觉,9900号的信息量少了不少,乐器泛音少的比较明显,宽松度明显不如1200号,乐感也丧失了不少,声音显得有点机械,动态瞬态减弱的比较明显。但这是和1200号比较下的结果,如果仅仅是单独听9900号的话,这仍然是一只宽松耐听,极其优秀的旗舰级耳机。
6.1200号与11000号的对比,9900号和11000号的对比
受网上某些T1版本分类的影响,一直以为1w号是分水岭,1w号之后的T1高频金属感明显,但是这次聆听这只11000号的T1,却没有发现明显的金属声,声音还是和早期版比较接近的,和9900号的差距更是微乎其微,可以忽略不计的。
7.1200号与25000号的对比
两只对比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,1200的特征是宽松耐听,25000号的特征是高频亮金属声重,声音紧,机械感明显增加,乐器泛音能感觉少了极多,声音略发干,声音显得寡淡,鲜活感基本荡然无存。以我个人观点来看,虽然这两个耳机的虽然同叫T1,虽然某些方面特征还相似(比如低频方面),但实际听感已经是差异巨大了,以我的标准来说,已经是两种耳机型号的区别了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6-26 14:10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省福州市
本帖最后由 feiyu2981 于 2019-6-26 15:35 编辑

(三)对比得出的不靠谱结论
暂且将编号小于11000的T1一代统称为早期T1一代,大于11000的T1一代统称为后期T1一代,因小于11000的T1一代,虽然声音有差异,但是总体还是属于同一走向和风格的声音,
1.头版非同心圆和后期同心圆单元的最大差异
头版非同心圆的T1整体的风格是宽松,活生,耐听的走向,所以结像边缘有点淡淡的发散,但是又不是特别影响结像的性体感。而同心圆单元的T1,虽然头版及之后同心圆单元的T1本身也有不同,但是有一点很类似,就是声音比较凝聚,结像比较锐化,而且随着编号的增加这种凝聚和锐化的程度越来越明显。这种变化前面说过,个人推测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滤网变化导致的结果。
因为结像的锐度不同,同心圆的T1的声场边界感更强,而非同心圆的T1的声场在边界上并不是特别清晰,表现为一种轻微的发散,因此在表现大声场录音上(比如某些交响)更没有边界感和束缚感。
2.早期T1一代随着编号增大的声音变化
排除非同心圆和同心圆的影响后,随着编号的增长,T1的听感呈现信息量减少,动态减弱,泛音减少,规模感和重量感稍有减弱(这点相对其他素质减弱的较少),比较显著的特征是声音越来越凝聚,结像越来越锐化,同时带来的结果是声音机械感增加,鲜活感减少,宽松度减少,声音慢慢变得寡淡,这是一种渐进的过程,至少从手头样本来看,在11000编号之前,这是一种量变的过程,达不到质变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量变导致在听感上的区别,在越高端的系统上表现的越明显,比如这次对比的几个早期T1,同样的音源,在909、8pb和DNA上,8PB和DNA上两个不同号段T1的区别更明显。
3.后期T1一代的声音变化
以手头25000号T1一代的声音来说,个人觉得对比早期T1算是一种质变。即使排除素质的变化,那种高频的金属音、声音的机械感作为极其鲜明的声音特性,已经导致了整体听感的极大变化(PS:你能想象adele的声音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吗?)这种声音特性,和记忆中在产新版DT990的高频表现已经有点类似了(当然比DT990那种钢丝声好的多)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6-26 14:10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省福州市
本帖最后由 feiyu2981 于 2019-6-26 15:40 编辑

四、早期T1一代和T1二代的比较
顺便也聊聊去年做的T1二代和T1一代的对比。当时的系统与现在类似,只是线材及电子管有一些不同,耳放是ear909初版和原管8PB。对比的双方是3500号的T1一代和T1二代。
原线原耳罩下的T1二代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个字“肥”“暗”“呆”。“肥”主要指中低频肥大,速度拖沓。“暗”主要指高频被生生削掉一截,延伸和亮度均不理想。“呆”主要是指声音机械感较强,缺少鲜活感。这三点特征,网传的一张图形容的非常形象,第一次看到这张图我足足笑了两分钟,这作者是有多么沉痛的领悟才能画出如此形象的图。写到这里,容我再去偷笑两分钟2333
1561534790190.jpg
T1二代的这些声音特点,经过试验,可以确定有两个因素造成。第一是耳罩,从上文的侧视图可以看出,T1二代的耳罩,会导致500HZ左右能量感淤积,衰减很慢,这就是造成中低频听感肥,中频厚(肥厚)的原因之一。第二是原线,据说此线是三菱出品的7N OCC,从纯度上貌似比一代sommer的6N OFC要高上一筹,此线本身如何不做评价,因为没用它搭配过其他耳机。但是此线搭配T1二代的调音只能用“辣鸡”二字形容。
以上两点可以通过更换耳罩和线材让T1二代的声音得到改善。笔者在对比时候,尝试把T1一代原装的T1V耳罩替换给T1二代,让中低频能量淤积的问题有所改善。在把原线替换成pad 纯银线后,高频暗和延展差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缓解。但是最重要的“呆”这一点,即使更换了T1V耳罩和PAD纯银线也无法解决,除了T1二代单元自身调音的原因,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纯银线提升了密度,让声音更前压和凝聚导致“呆”的特性更加凸显。
对比的结果很让人悲哀,T1二代+pad纯银线+T1V耳罩(当时合计二手价格8K+)的组合,虽然在部分素质上略胜过T1一代原线(当时二手价仅3K),但在整体的听感,音乐性和宽松度、鲜活度上全面落败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6-26 14:10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省福州市
本帖最后由 feiyu2981 于 2019-6-26 16:01 编辑

五、早期T1的一些声音特性关键词:
1.严正
这里的“严”指T1对前端系统极其敏感,能把前端系统的特点和缺陷同时展现在你面前,同时也能把录音的优劣和瑕疵(包括味精)同时展现在你面前。
说些题外话,在玩T1的这段时间里,早期T1其实在我手上,极少是作为听音乐的耳机存在(因为那时候系统下的T1不好听),最多的是拿来挑系统的毛病用的。在三大件确定的情况下,系统即使周边有轻微的变动(墙插、排插、线材、胆管、避震等),T1就能把声音的变化展现给你。
说句比较武断的话:如果你的耳放适合T1,但是T1在你的系统下不好听,你的系统一定有什么缺陷。
这里的“正”指声音风格上的中正。因为这种声音特性,T1在表现大部分古典音乐时极其优异的(因为内在气质相符),反而在表现某些偏离中正风格的音乐方面即使能听,也会感觉有点格格不入,比如某些爵士(内在气质是偏自由的?),比如某些极端金属(内在气质是偏灰暗的?),比如某些靡靡之音(内在是??)。
话说回来,虽然T1在耳机中属于相对严正的存在,但是不代表其没有修饰和染色,但是它的修饰和染色是很高明的。
2.高密度
T1即使在直推的情况下,只要声压够,也能听出较高的声音密度,这也是它素质高的表面化体现之一。因此T1对前端系统的在某些程度上是宽容的,这也是很多烧友用入门级一体机也能玩T1的原因,因为自带高密度属性,很容易弥补前端的不足,得出高解析高密度的旗舰耳机级声音,从这个意义上,T1也算比较好折腾的旗舰级耳机了。
同样因为这个高密度,容易让人更加觉得T1的声场小(耳放不够没推开的情况下),声音挤,压迫感强,这也是一部分烧友不喜欢T1的原因。
3.有重量感、权威感、实体感的低频
早期T1的低频是极其有特色的,这应该是新拜亚的一个共性之一,其特点是量感适中,速度较快,下潜较深,细节丰富。这种低频特性导致T1在回放各类音乐时在重量感、规模感、实体感方面均有极佳的表现。
4.纵深高度比例好、更真实的声场
T1的声场其实并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小声场,在合适的耳放驱动下,T1的声场是可以很大的。而且T1的声场特性与HD800那种生来的大框架不同,和录音更密切相关,可大可小更真实,他不会把一个小录音室里的爵士录音变成演奏厅里的,也不会把大音乐厅里的交响乐团变成一个小厅里的室内乐团(当然,小一点规模是有可能的)。而且纵深和高度比例极其的合适。
六、早期T1特别擅长和不适合的音乐类型
(一)基于以上的声音特性,T1特别擅长的音乐包括:
1.钢琴,以及所有和钢琴相关的音乐类型(包括但不限于各类钢协,钢奏,古典钢琴独奏,爵士钢琴,新世纪钢琴等等等等),评价只有两个字“绝赞”。
得益于良好的重量感和实体感带来的极佳触键感,T1是手头回放钢琴最有feel的,感觉钢琴家轻微的触键也能被完美呈现在你眼前。即使是在中低端前端和耳放下(比如几千元的风格适合的一体机),T1的钢琴表现也是极其优秀的。
2.场地规模不是特别大的现场录音。包括小型室内演唱会,室内乐,爵士、歌剧(虽然low逼听不太懂)等等。试听曲目中选到的黄教堂、Adele的LIVE、鳟鱼等,这些好录音,T1能极其真实的将其还原出来。据说在高端音源和耳放的加持下,T1即使在回放大场面交响的时候,声场的表现和早期版HD800也能互有胜负,但是限于系统水平(钱包丰满水平),笔者暂时是无缘一试了。
(二)T1不太适合的音乐类型
1.电子元素过多的音乐。比如部分完全通过合成器和激励器合成的流行音乐、ACG、电子音乐等。比如某些插电的乐器,比如电小提琴,听起来会像拉锯。
2.录音太差的音乐。不管是录制过程中的问题,还是后期的问题,T1会把所有瑕疵完完全全的展现在你面前,让你最后自己听不下去。
七、记忆中那些搭配过T1的耳放
(1)金牛座、BHA1
这两个其实都没有细细把玩过,但是正好之前和T1是本地商家的标配,因此有缘蹭听过几次,基本可以总结为四个字:“力大声粗”,最容易造成T1的声音,粗,燥,不耐听。
(2)hexi彩虹二
托二黄总的福,彩虹二算是认真的玩过一周多时间,当时采用的是3+4模式,平衡口推T1,推力对付T1足矣,但是缺点在于控制力略不足,另外搭配T1一代,会有高频过激的情况。据说后面二黄总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调整,但是无缘再听。
(3)金波GAX
一直印象中金波的耳放都是搭配森海有加成,但是GAX把玩的那段时间,在手头的20多个耳机中,居然平衡口搭配T1最和谐,但是前提是单端输入,平衡口推,这样增益不会过大造成粗、燥。
(4)鲁迪RP010B
RP010B的单端口推T1也是没戏的,但是平衡口可以稍稍对付,平衡口下的T1,横向声场明显比低端耳放变大,但纵向声场变化不明显,透明度,动态,瞬态都有不错表现。但是从音色上来说,RP010B还是明显更搭配森记耳机(比如HD600,HD800S),内在的意大利浪漫气质与T1有点不符,不算太好的搭配。
(5)EAR909初版和MONITOR版
EAR909不愧是石机中T1的最佳搭配之一。可以说,我对T1声音印象的扭转就是从EAR909初版开始的,在它加持下,我第一次知道T1的声音可以如此鲜活,如此润泽,如此生动,如此优雅。也由此开始了T1的折腾之路。EAR909是个很有特点的耳放,仅仅针对T1来说,其实他的推力并不算大,前面提到的某些耳放推力更胜过它,特别是初版,不可调增益情况下,推力对于T1来说只是勉强够用(对我个人而言)。它是用高明的调音和暗劲化解了T1因为一定声场下的过高密度和过“正”的调音容易带来的呆板和压迫感,让T1活生起来。
相对我听过的两个版本EAR909来说,初版的声音更鲜活润泽,染色更多点,MONITOR版的声音更干净点,染色少了,但是增加了三档可调增益,让推力可选区间增大了。但是对我来说,如果二选一,估计我还是会选择初版,因为MONITOR版即使增加了可调增益,但在实际使用中,最多用到一、二两档增益,用三挡增益情况下T1声音就会稍稍有点冲。而不论哪个版本的ear909,推T1在不需要太大动态和声场的音乐类型表现上,都是极其优秀的,区别只是在于染色的多少上。但是如果是极度需要大动态的音乐类型(比如动态大的交响,要求瞬态的极限金属摇滚),EAR909就会显得柔劲有余,刚劲不足,给人一种武功已到极高境界但是就差没有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,不得不让人有点遗憾。在这个问题上,与几位大佬讨论过,有些大佬认为,909就是这种调音取向,不要强求,还有大佬认为,适当的周边加持下,909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,从而解决这些问题。可惜笔者在周边调整上还是菜鸡级别(主要是因为穷……),也没有办法验证这一说法,希望看帖子的909大佬们可以补缺补漏。
(6)VAW 8PB
8PB算是笔者玩的第一个中高端胆机,其实8PB刚到手时,并不是特别适合T1,一是因为叶老在设计8PB时,为了考虑耐用性和管子的精确配对,原管用的并不是特别高级,导致原管有些粗和燥,在搭配其他耳机,比如森海全家桶时候,这个表现并不明显,但是在极度挑剔前端的T1前,这一微小缺陷无所遁形,导致原系统下的T1安定感差,压迫感强,相当不耐听。为此笔者特意针对这些进行了周边的一些调整,主要是胆管,线材的细微调整,后来得到了相对满意的效果,具体的后文再叙。
(7)DNA stratus
这是刚刚从大佬那接盘的胆放,使用时间还不长,但是搭配T1认真听了几天,从我的口味来说,整体还是对味的,特别是整流管从EML 5u4g升级到马可尼双云母U52,功率管从EML 2A3升级到RCA 单屏后,虽然一耳朵素质提升的不大,但是那种优雅的音色,弥漫的氛围感和潜移默化的信息量,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6-26 14:11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省福州市
本帖最后由 feiyu2981 于 2022-11-4 08:58 编辑

八、关于搭建T1系统的思考
在玩T1的这些日子里,一直在思考,如何能打造一个合适的T1的系统,期间请教了众多大佬的意见,现将一些所得记录下来。初烧的见识浅薄,请各位大佬轻拍。
基于“严”的特性,T1对前端的反应是很敏感的,你从T1听到的就是你整个系统的声音。所以以下的浅见都是针对整个系统来说的,包括音源耳放线材周边等等各项综合因素。
(一)T1系统关注点之我见
1.宜细腻不易粗燥
细腻会让T1的高密度适当柔化,粗、燥的特性则会让高密度适得其反,整体声音有较大的压迫感。这里可以的细腻可以是音源也可以是耳放也可以是周边,但绝对是1+1+1>1,希望各位大佬能体会这个拙劣的公式O(∩_∩)O
2.宜柔劲不宜蛮力
这里指的主要指的是增益不要过大(特别石机),储备功率要大点(特别胆机),通过高明的调音用柔劲化开T1过于严正和高密度的声音,获得宽松、鲜活、润泽的声音。切忌用蛮力(特别是过大增益)妄想打通任督二脉,那只会让T1声音发冲,发虚,发燥而不耐听。
3.声场宜大不宜小
上文提过T1的声场是相当规整的,也是可大可小的,这点取决于前端,音源自身声场大小,耳放是否能提供足够又不过蛮的推力把T1声场撑开,适当大的声场同样能让T1的高密度得到化开,让声音宽松,鲜活。
4.宜平衡不宜极端
T1本身是个很杂食也是很平衡的耳机,如果系统整体偏向某个极端,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很好,但总有某些方面可能出现这种或者那种的奇怪情况。
5.宜有音乐味不宜过度直白
T1自身过于“严正”,假设系统组成简单,仅有音源和耳放两部分,那至少要有其中一个在音乐性上有所建树,整个系统才会更“好听”,假如你是素质无染型音源,加中性透明型耳放搭配T1,那如果不在周边搭配上加以调味,整个系统可能略嫌寡淡无味。
6.宜重搭配不重级别
T1对系统的下限要求其实是比前期HD800要高的,所以T1想达到能听的级别是相对容易的。以个人听过的搭配来说,钰龙DA10这个几千元的一体机搭配T1已经有能长时间聆听的较好体验,反而搭配不当的1w多分体系统听感极其不好。因此系统的搭配比器材本身更重要。
以目前实际碰到的案例为例,北京某大佬,他的音源是wadia S7,在他的系统下,试过众多高端耳放(比如DNA),只有ear909 MONITOR搭配最合适,分析其原因,因为wadia大开大合的气质,就不适宜搭配过于刚劲的耳放,反而是EAR909这种柔劲耳放,搭配适当周边的效果最好。反观笔者自己的系统,因为音源是LINN网播,在规模感,重量感,动态等方面有欠缺,就需要DNA,8PB这种刚劲较足的耳放来搭配,才能补齐声场、动态和规模感。
搭配不当的T1系统可能有这几个特征:粗,燥,冲,声音有压迫感或声音发虚。搭配好的T1系统可能有这几个特征:细腻,宽松,鲜活,平衡,声场规整,大小适当,规模感,重量感,动态瞬态均极佳,适应大部分音乐类型没有偏科。很遗憾,笔者的现有系统只能做到以上的一部分,万里长征,还需要继续努力。
(二)我的T1系统调整中的那些变化
首先,调整的是耳放电源线的电源插头插尾,耳放电源线之前是静神szm55散线+古河入门级镀金头,将头尾升级到AET镀铑中端之后,细腻度和清晰度得到不小提升;第二步,将XLR线从gotham 11301更换为linn银皮XLR,整体风格从偏中下盘的专业线风格改变为linn线的带有音乐味的hufi平衡风格,这样使T1扎实的底盘不会得到过度的强调,减少压迫感,增加音乐味;第三步,将原配的ECC82管升级到德根肥环802S,原管的粗,燥没有了,而且802S的素质更高,音乐味更好,声场也较原来大了一小圈,因高密度带来的压迫感进一步减轻;第四步,将原配的EL86管更换为飞利浦法国产EL86,此管对比原管其实不能算升级,只能算调整,原管的风格是大气但略粗(这是很多86管的通病),飞利浦管的特点是比较顺滑音色好,但是相对素质不算太高,有点糊。但是就是这样的调整反而适合了T1的脾胃。后面还做了尝试,想将EL86升级为德根EL86,但是发现升级后高频过亮,密度太高,声音前压,压迫感强,所以这是一个不适合的搭配。后续还升级了音源的电源线,排插,网线等等,对完善T1系统都有正面影响,但没有这几次这么明显,就不一一赘述了。
记录这些流水账想表达的意思是:达到一定水平后,T1的系统并不一定越高端就越适合,在同价位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也会有很好的效果。
八、关于T1的一些乱七八糟的看法
(一)T1一代买哪个版本好
1.T1的头版划分之我见
之前网上关于头版T1的判定标准,一是根据单元,意即非同心圆单元算头版,同心圆即不算头版,二是根据号段,有说1600号之前是头版,有说1800号之前是头版。但是从笔者接触情况看,有听朋友说第一批购买的T1即是同心圆(手头的1400号T1也是同心圆),因此笔者认为将单元作为是否头版依据不妥。另外从声音对比来说,1900号的T1和1400号的其实声音差异不大,这两个又有共同的特征是丝绸头梁(头梁中间的织物较光滑,类似丝绸材质)。而在2K多号(具体号段不知)开始,T1开始采用绒头梁(头梁中间的织物类似绒布,不光滑)。因此笔者认为将丝绸头梁作为头版T1的判定标准比较客观。
2.买哪个版本的T1?
(1)如果你的系统够高班,又适合T1,当然是买编号越小越好,头版最好,至于非同心圆还是同心圆,还是得看你喜好哪种对结像的处理方式,在身边玩T1的朋友中,甚至有人更喜欢二版T1胜过头版非同心圆(高端系统下)。
(2)如果买不到头版,那网传的二版(非丝绸头梁,约4K号以前)是你很好的选择,这一版相对头版差异其实不大。
(3)如果买不到以上两版,那么11500号之前的T1,如果有缘入手一只也是很不错的选择。因为这个号段之前的T1,可以确认还没有高频金属声的情况,基本保持了头版下来的同一走向。当然编号越靠前越好,但是要注意避开网传容易出问题的号段(有种说法是4K到6K)。
(4)至于后期出现高频金属声(具体开始号段未知)的版本,这个是否值得购买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,至少作为笔者个人,是不会买的O(∩_∩)O。
(二)T1是否需要换线?
绿坛众多大佬早就在T1换线的路上走的很远,据我所知,有换AR旗舰的,有换银彩的,有换线世界白金7的,有的是线材直焊单元,有些是改的可换线结构。为了追随大佬们的足迹,尝试T1通过换线能否进一步得到提升,正好手头的同心圆头版T1改了HD800母头,就用来搭配手头的两条HD800升级线试试。
1.线世界白金7:对比原线,信息量略有增加,解析分离度稍稍提高,密度明显高,高频稍稍亮一点,声音收紧了一点,结像更锐化点,声场有点前压,声音压迫感高点,宽松感少了点,鲜活感少了点。
2.日本BISPA澄:这根线的线基是镀银无氧铜,但是对比原线,并没有感觉高频亮度有明显提高,可能因为原线的高频已经相当不错了,澄的中频感觉不是强项,对比原线有点略凹,不突出,会轻微影响人声的表现,但两端延伸比原线略好,泛音也略多,乐器的表现会比原线更出彩一些。横向声场上变化不是特别大,但纵深塑造上会比原线有轻微提升。有点比较可贵的是,整体的宽松感和原线相比在伯仲之间,没有损失。
3.sommer原线:素质上对比以上两根线都是略低的,但是中频很抓耳,得益于铜线的“HUFI”性,宽松度,鲜活度上佳。
通过以上的比较,我觉得,如果是针对T1来说,换以上两种线可能会给T1带来某些方面的提升,但是对平衡度反而会有所损坏,加上本身升级线的价格,综合考虑来说,不如保持原线更好。笔者还将继续寻找其他适合T1的升级线材,列入观察名单的有AR,银彩,DHC等等。
而且很令人扼腕的是,之前在和HD800的搭配中,表现最出彩的线世界白金7,这次在T1的线材搭配中虽然综合素质最高,但因为某些因素反而听感最差。
再次验证之前的看法:线材没有纯粹的哪个最好,只有搭配的才是最好的。
   九、写在文章最后的胡言乱语
在深入玩T1的这段时间里,不由让我想到之前在森海8系乱斗帖子里的一句话:在德奥系日趋式微的现在,在AKG已死,在拜亚苟延残喘的今天…….
如果说拜亚动力是从霍芬海姆工厂大火后开始走向衰退,那么T1一代应该是现代拜亚动力继续衰落的一个标志,从T1一代前后期的调音变化,从T1一代之后拜亚的产品,T1二代,DT1990,阿米罗等等,拜亚向着易驱动(这本意上是好事,奈何…..),高频调暗(砍高频细节就是耐听吗?),声音机械(这是真的所谓现代声吗?)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不知道在未来,我们是否还有机会看到拜亚动力推出更超越T1一代和老拜亚那些经典耳机型号的产品。
四大耳机品牌之一走向如此境地,不由得让人黯然神伤。
写下此文,谨以纪念。
以上………

资源连接:
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x8-fV5DYPH0smJeC9f5FZQ
提取码:z4f3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9-6-26 14:12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绵阳市
大作,T1党坐等楼主更新。 TIM图片20190407121755.pn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9-6-26 14:14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
终于要出了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9-6-26 15:21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
没有t1一代原厂平衡版,太遗憾了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9-6-26 15:24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
像楼主这样的玩家才是真烧油,让人肃然起敬。帮顶好帖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9-6-26 15:26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
牛x,赞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9-6-26 15:57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静安区
一次性看不完 只能慢慢看 先标记下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9-6-26 16:01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
大作!膜拜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9-6-26 16:02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
我来问一句
DNA 有没有比 8PB 更撑开 T1的声场框架感   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9-6-26 16:05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
t1党前来支持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19-6-26 16:07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徐汇区
写得太好了,t1一代确实值得这么玩。现在一些国产2a3的胆机也都可以把t1推得不错,再也不用发愁找不到耳放了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-注册-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粤icp备09046054号|耳机网-耳机大家坛

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、www.erji.net、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

GMT+8, 2024-3-29 01:47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