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-注册-
查看: 1931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【Headfonics网站】iFi悦尔法NEO Stream:可提升您所有的听音装备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
发表于 2023-4-21 19:59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 来自 贵州贵阳
本帖最后由 ifi-audio 于 2023-4-21 20:01 编辑

关键词:流媒体、数播、网播
测评人:Aldous
发布时间:2023年3月25日
原文链接:
https://headfonics.com/ifi-audio-neo-stream-review/



在这个专题里,我们测评了iFi悦尔法的NEO Stream。这是一款网络音频流媒体设备+集成式全平衡bit-perfect桌面DAC。其售价为1299美元。

简单概括

iFi悦尔法NEO Stream所能提供的功能或许无法一一例举,但归根结底,iFi已经证明了:这款设备的流媒体功能是一流的。更重要的是,它还具备优雅的风格和丰富的调性。假设这款设备在您预算之内,那它将成为一种“可提升您所有听音装备”的产品。

  • 音质 9.2分
  • 设计 8.9分
  • 功能 9分
  • 搭配 8.9分
  • 奖励评分 9分

优点
  • 全能型器材,可轻松搭配调音“明亮”的设备
  • 在Wi-Fi和以太网传输上都能做到稳定的流媒体访问
  • 丰富、额外的配件

不足
  • 没有蓝牙
  • APP界面看起来有点过时

随着NEO Stream的到来,iFi悦尔法NEO iDSD终于增加了一些“小伙伴”。它们的外壳看起来基本相同,这之中的关键区别是设计意图。
但是,即使这款产品被定位为成熟的流媒体设备,iFi悦尔法依然决定在NEO Stream中保留功能齐全的DAC部分。这意味着玩家可以自行决定,是将它当成专门的流媒体播放设备,还是将它当成DAC+流媒体播放设备使用。
NEO Stream的售价是1299美元,并非那种一时冲动就能下手的产品。通过查看iFi悦尔法为制作NEO Stream所做的事情“清单”,至少不难看出这些美金花在了什么地方。



技术亮点

iFi悦尔法使用“专有技术”来形容他们的流媒体引擎,强调他们“让NEO Stream尽可能特别,而无需外包”。
但设备依然保持了品牌的特色,采用Burr-Brown解码芯片组,以及与DAC一起有效运行的16核XMOS模块。

其解码能力达到MQA 8X,无损兼容至PCM 768kHz及DSD 512。还可以通过有线/无线方式使用Roon Ready。顺便一提,我们在这里讨论的DAC采用四通道True Native设计,已被平均分配,分别处理PCM和DSD,以实现bit-perfect输出。
更为重要的是,在ZEN Stream上出现的“独家模式”,也在NEO Stream上有所体现。不过有一个相似的局限,是这两款设备都不具备蓝牙功能。



OptiBox

稍后,我会讨论更多关于输入/输出的内容,包括异常丰富的以太网输入端口。但现在,我想谈谈iFi悦尔法最新的创新。OptiBox是一个小盒子,和NEO Stream一起发布,且无论您是否使用都会随附。
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并非由iFi发明,使用光纤传输以太网信号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,并且已经在大规模领域得到了大量部署。OptiBox所提供的,是一种更面向消费者的解决方案,它具有和光纤连接相同的优点,在一公里的范围内衰减达到最小,同时还引入了与音频相关的增强功能。
由路由器传输至RJ45端口的数据会经过信号再生、重新计时以及重新平衡。通过真正的电气隔离,信息被有效保护,免受潜在电气噪声干扰的影响。
OptiBox是没有配说明书的,因为它也不需要说明书。在RJ45端口的另一边,可以先将SC-SC光纤线连接至光纤局域网端口,然后用USB-C线材为这一配件单独供电。



设计

我认为NEO iDSD已经引起了足够多的关注,NEO Stream在推出时使用相同设计并没有让人感到惊讶。iFi已经在ZEN系列等其他产品线中做到了这一点,但除了更出色的显示屏外,在外观上NEO Stream和它的解码耳放“兄弟”关联太多,并没办法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。
设备屏幕能够彩色显示歌曲信息和专辑封面,让NEO Stream看起来更像是一台像样的流媒体设备
视网膜级TFT显示屏不仅在视觉上吸引人,还使用到SilentLine技术,避免了“音频应用之外的显示器,无法令设备保持信号清洁”这一挑战。
和NEO iDSD一样,这款设备的外壳也经过了精密加工,具有优雅的设计,建议您亲眼看看。开箱后,我们会发现设备上没有明显的脚垫,可以选择搭配随附的铝制支架,也可以在外壳上粘上四个可粘贴的脚垫
当我把设备调转过来时,复杂的背板呈现出一种专业的感觉,令我感到更加兴奋。为什么会把直流输入端口和Wi-Fi天线放在相反的两端?当我将NEO Stream垂直摆放时,发现它们完全不“挡道”,原来这些设计也是有道理的。



输入/输出

从设备的背面可以看到,NEO Stream能搭配9V-15V的电源适配器使用。不过为了方便起见,包装内已经随附了适合的电源配件。
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的方法有两种,分别是有线和无线。现在我要先说的玩法有点非常规,但是如果您只想要Wi-Fi传输,那么NEO Stream的双频天线接收可覆盖2.4GHz和5GHz连接。
对于使用以太网连接的玩家来说,这台设备除了很常见的RJ45端口外,还配备了额外的M12和光纤LAN端口,最终可用的有线连接玩法为三种。为了获得最佳音质,iFi悦尔法推荐使用光纤LAN,这种局域网传输方式可以搭配他们的OptiBox一起使用。
保存在移动硬盘上的本地文件,可通过背面的USB-A传输端口进行连接。此外,还有一个定位巧妙的双功能USB-C前置端口,既可以读取移动硬盘、U盘上的文件,还能为外部的DAC输出数字信号。
启用NEO Stream后,它可以“缩短传输链条”,当作一台已经可以工作的DAC使用,通过内置4.4mm或RCA端口进行输出。或者,它也可以被当作一台严格意义上的独立流媒体传输设备。
在用作流媒体传输设备时,我们首先可以看到S/PDIF传输的端口清单,所有这些连接方式都配备了iPurifier,能接收高达192kHz的PCM文件传输。对于更多“不愿妥协”的玩家,请您切换到I2S或USB-A端口,以可以将文件的传输兼容提升至PCM 768kHz和DSD512。




设备控制
设置

您很容易将NEO Stream的设置过程和ZEN Stream的联系起来,因为我入手过ZEN Stream,所以只是按照同样的步骤进行操作。
设备前面板的电源开关随时准备开启。在彩色显示屏亮起的同时,白色的小指示灯和LED灯条也会亮起,显示屏会正确的根据摆放方式(编者注:正放或竖放)固定。
现在,取决于NEO Stream是通过有线方式还是通过无线方式连接至互联网,接下来的步骤将有所不同。最省事的玩法是简单地走以太网传输,因为Wi-Fi设置需要更丰富的技术经验和耐心。
但对于那些准备使用无线流媒体传输方式的玩家,iFi悦尔法也通过Stream-iFi软件,提供了任何玩家都能参考的分步操作,努力简化连接过程。屏幕上的说明和提示,会让您知道连接是否成功。
显示屏能够显示Wi-Fi和以太网图标,后面还会显示设备当前使用的IP地址。根据我的了解,通过以太网连接使用时,标识是静止的,但通过Wi-Fi连接时,图标会随着连接信号强度的不同而变化。

设置菜单

检查一下音量旋钮旁边的LED灯条是不是红色,如果不是的话,现在就可以进行流媒体传输了。需要根据特定玩法“定制”NEO Stream时,请按下标有“齿轮”图案的按钮。
除了能够更改滤波模式、亮度级别、显示类型以及热点打开方式之外,列表内还包含iFi悦尔法在ZEN Stream中首次引入的“独家模式”。但与初代设计不同的是,由于切换通过软件就能完成,因此,我们无需使用工具(编者注:ZEN Stream需要在机身后面板通过开关和工具进行调节)。

输出模式的更改有时候是自动的,特别是当NEO Stream检测到外部DAC设备时。但如果没有检测到,也可以通过和上面相同的菜单,或长按设置按钮,手动进行选择
需要注意的时,只有在使用默认的模拟和数字输出选择时,才能调节设备音量,因为在选项为外部DAC时,会切换到音量不变的信号直通输出。按下多功能旋钮一次,设备将静音,再次按下旋钮,将取消静音。
在同时连接多台DAC时,我首先观察到,使用USB-A输出口连接的EarMen ST-Amp立刻被检测了出来,它的名称被显示在了屏幕的左上部分。
我也在设备前面板的USB-C端口进行了测试,它迅速“抓住”了Chord Electronics Mojo 2的信息,然后将其显示为附加输出设备。



包装及配件

相对于NEO Stream的尺寸,它的套筒式包装盒显得很厚重,让人能想到这会是一款高级产品。周围印刷着一些标志,让人能看出NEO Stream的基本功能,更全面的介绍版本印在包装底部。
在盒子里,您会得到一份快速入门指南,
相信很多玩家在第一次安装NEO Stream时都会觉得很方便。如果您想观看视频版,我在他们的YouTube频道上也找到了分步的指南。(编者注:国内可在B站、腾讯视频查看。或关注微信公众号“iFi科技”,并后台发送关键词“neo stream”。)
其中一部分配件被装在一个较薄的盒子里,因此我们首先能看到,低噪音电源适配器(iPower X)和OptiBox被放置在独立的空间中。我觉得iFi悦尔法还没准备把OptiBox当作一个独立的产品推出,目前它还是NEO Stream独有的配件。
最后,我们看到最后一组要拆封的配件。比较重要的部分是我们将看到的、独特的SC-SC光纤线材,iFi暗示用户,可以在一开始就尝试使用OptiBox。

无线性能表现
移动APP用户界面

通常我还是很容易被满足的,但不得不说,NEO Stream的Stream-iFi配套APP已经接近了“够好”的底线。这让我想起了早期的程序员时代,当时,我经常使用在最后一刻想出来的前端来编译复杂的项目。
不过,我也不能抱怨太多,因为我清楚,这是iFi悦尔法最初推出ZEN Stream时的APP。它依旧使用了同样的黑白主题,让人分心的东西非常少。

它分三个主要部分,第一部分是主页面,其中包含可点击的区域,用于在播放列表、音乐库、广播等部分之间进行选择。因为我在设备后面插入了一个U盘,所以选择音乐库时,会显示它的名称和子文件夹。
起初我想要用一块2T的硬盘,因为大部分的本地音乐都放在里面,但有几个文件夹不见了。通过改用容量比较小的U盘,我发现NEO Stream搜索文件的速度比较慢,我手动让设备搜索了三次,最终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文件。(编者注:如果文件总内存较大,USB和NAS扫描需要花费一些时间,还请耐心等待。)
当音乐开始播放,在主页面左侧显示的是播放列表部分,歌曲会在这里排列显示。添加歌曲的方法很多,可以试一下哪种方法对您而言最方便。
最后是设置部分,对非技术人员来说,这可能有点令人“望而生畏”,但也有很简单的选项,比如MQA传输、系统更新、关机等。


移动APP主界面


移动APP播放界面

移动APP播放器

看到这个APP的整体设计美学,就先别对它做特别高的期望了。它所能提供的至少是:所有的基本要素都在,作为使用过程中的“伴侣”是很有用的。
正如预期,有预留空间来显示专辑封面,但如果封面未被检测到,iFi的Logo将填充这部分,以免留白。
在浏览APP的时候,播放器将会隐藏在屏幕底部一个较小的地方。但因为其设计只能显示歌曲已播放时长、播放/暂停及音量,因此它并不算全屏播放器的替代品。

流媒体传输

当NEO Stream接入互联网时,它立即作为输出设备出现在我的MacBook上,可以通过Airplay进行连接。但因为没有蓝牙模式可以用,其他系统的用户仅能用他们选择的流媒体APP来推流。
首先,我研究了一下Stream-iFi APP,听了一些本地文件。顺便说一句,只要NEO Stream和您的设备(编者注:手机、电脑、平板电脑等)使用同一个网络,这个APP就会自动跳过配对页面。
在整个使用过程中,配套APP和NEO Stream的交互稳定。从一首歌切换到下一首歌瞬间就能完成,而且它还能顺利解码我播放的MQA音频文件。

我可以尝试Tidal connect以及DLNA专属模式。和我使用ZEN Stream时的经验相对比,即使只用AIO模式,这款设备现在也更稳定了,在我使用Wi-Fi传输的时候尤为明显。
当使用 Spotify和Tidal等流媒体APP时,有时候歌曲已经播放,但NEO Stream的显示屏会在加载专辑封面时出现延迟。在音乐播放和暂停时,显然也会有一点延迟,但根据我的经验,恢复播放时的延迟会小一些。
我还做了个速度方面的测试,看看这款设备如何处理多个推流要求。即使有连续的推流要求,它也会切换到当前正在播放曲目后面的一首。
在搭配SMSL SU-10或ST-Amp进行流媒体传输时,一切都很顺利,但我发现NEO Stream通过USB传输连接至Conductor 3 Reference时卡住了。
我不太清楚是什么原因,但可以肯定的是,C3R显示的内容和它接收的不一样,它通常默认设置为PCM接收,但却显示了闪烁的DSD图标。(编者注:在网页用户界面或APP中,可以选择NEO Stream传输DSD文件的形式,如果遇到类似问题,可以先尝试调节,或联系品牌官方客服进行反馈。)



听感印象
流媒体部分

我看到过一些冷淡的评论,说NEO iDSD没有达到iFi悦尔法应有的声音。虽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可能很多,但以NEO Stream的情况,不难将它和我之前听到过的iFi悦尔法产品做联系。
完整的主题充满了每个音符,特别是在频谱的下半部分,是如现实画面一般能感受到的体积感和质感。这样的表现形式,会让NEO Stream搭配声底较薄的后端设备时依然合适,不会听起来毫无生气。
低音方面,它带来的表现柔和而宽松、分散,在某些音轨上规模感听起来更强,且不会丢失太多紧密的感觉。因此,即使只作为流媒体设备,它也会对音色进行调整以产生惊人的影响,它知道该如何“用劲”,只是有时候会修饰的比较圆润。
NEO Stream处理音乐的态度并不像一位激进画家。相反,它精心“抚摸着”曲目中“换气”的部分,使其听起来没有颗粒感,让声音自然蓬松起来。
吉他的声音,摆位精心、音色甜美,让聆听原曲成为一种享受,每一次弹拨,都能感受到琴身腔体的“支撑”,发出钢铁般的弹拨声,且在向上延展的过程中会蓬松开来。
NEO Stream能够“深挖”中高频部分,将人声往后推,大大降低了人声的尖锐度。这就是它在搭配“薄亮”设备时表现良好的原因,即使它在这个区域的声音,比在中低频区域的稍薄一点。
有时候,音色及声音规模的“重量感”,加上巨大的能量爆发,确实会让声场看起来有点拥挤。然而,测试过一段更精简的录音后,会证明情况并非如此,因为结像和定位的准确性都摆在那里。

DAC部分

在使用模拟输出时,NEO Stream并没有完全发生改变,然而,它展示了iFi悦尔法的精华,我想说,如果您发觉声场和细节之处听起来没有那么有“技术性”,那相对而言最大的优势还是将它作为一台独立的流媒体设备。
相比之下,在整个声场中,DAC在处理混和了大量混响的录音时,会感觉更加平滑,解析感没有那么强。

我在流媒体玩法中听到的迷人的感觉,是源于不那么高的解析度,NEO Stream依然没有阻碍声音的规模感,但在空间感上受到了一些限制。
踏板鼓现在呈现出了略微干燥的能量冲击。在这里,我发现在使用流媒体功能时,弦乐低频不仅有更多的延展深度,且声音也更活泼,更有活力。
由于音色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,在把NEO Stream用作流媒体设备时,吉他的弦乐声更纤细,没有那么甜美。两种玩法下声音都很流畅,在当作DAC设备使用时中频的存在感更强,但同样没有尖锐刺激的感觉。




配合
设备搭配

当我用铁三角ATH-ADX5000和博雅的Conductor 3 Reference搭配时,耳机的声音会比较薄、比较亮。但当我将NEO Stream当作C3R的流媒体数字转盘,并使用S/PDIF连接时,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。
所有积极的部分依然还在,ATH-ADX5000声音仍然很有力度,声场的表现也很准确。这套搭配减少了高频部分的尖锐感,同时为歌手的人声增加了一些肉感。
我还将NEO Stream当作一台DAC设备连接到湖人V281耳放上,以测试它是否能和一款声音不太中性的放大器融洽搭配。
把ATH-ADX5000插回去后,我很激动,耳机依然愉快地发出了有力度的声音,且声音的环绕感更强。然而声音明显变得更平滑,纹理感更少,这可能是放大器部分带来的表现。
V281也能够轻松地为歌手的声音进行正向调节。此外,我喜欢这台设备能更多地强调小提琴的声音,但同时又能保持宽松,不像C3R听感那么薄。
继续NEO Stream和V281的搭配,接下来我使用了Dan Clark Ether 2,它带来了一种和ATH-ADX5000不一样的味道。
这套搭配没有那么明显的高频延展,且低频变得有点遥远,让人感受不到空间感。不过,Ether 2还是提供了广阔的横向声场,与V281结合,也将音乐中比较刺激的部分推得更远。

选择比较
山灵EM5
技术

即使基本目的相同,山灵EM5上一长串的数字输入,也会让玩家绕过其流媒体传输部分。
EM5的正面可能没给您留下印象,但它包含了成熟的1.62W耳机放大器部分,在某种程度上,这可能是山灵将这款产品打造得更适合桌面用户的原因。
山灵为EM5采用了AKM AK4493EQ DAC配置,而iFi悦尔法并没有透露NEO Stream中的Burr-Brown芯片到底是哪个型号。尽管如此,两者都有冠军般的MQA文件处理能力,唯一的障碍是山灵EM5只能处理至PCM 384kHz。(编者注:根据资料,这款设备是能支持到PCM 768kHz的,不清楚为何会出现此描述。)
EM5的尺寸之所以更大,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必备的外部电源为其供电。如果说NEO Stream因包装内的iPower X而引人心动,那EM5同样希望通过“数字/模拟部分采用两种不同类别的供电”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



设计

山灵也并不希望体积更大的EM5会占更多的桌面空间。虽然,尤其对于台式一体机而言,其尺寸并不算出格,但相比之下,NEO Stream看起来要时尚、小巧得多。
如果垂直摆放更适合您的桌面布置,使用随附的支架,NEO Stream会进一步“隐藏”它的尺寸。然而无论怎么摆放,Wi-Fi天线都会从后面伸出来,而山灵的设备将接收器内置于机身中,不影响外观。
虽然更大、更全面,但我不喜欢EM5的显示方向。而且,在安装了配套的播放器APP后,我就不需要总是接近设备了,这让触摸屏变得不是那么必要。

表现

以流媒体形式传输,并使用它们的内部DAC,两款设备都强烈的暗示了它们自己的风格类型。EM5可能是定位相对低的产品,但其声音同样适合搭配调音相对薄的设备。
然而我发现在EM5上有个相对奇怪的地方,它有时会将结像置于比正常预期更高的位置。其声音有紧凑、圆润的特点,和NEO Stream所表现的、大而扩散的特点不同。
EM5的声场是椭圆形的,相比NEO Stream,更能拉近聆听者和歌手之间的距离。此外,相比之下,它的气息有点不足,但在中低频方面确实有类似的、令人愉悦的力量感及重量感。
不过,EM5更加突出了音乐中明亮的部分。让这不至于成为问题的原因,是因为其声音比NEO Stream厚,同时也有足够的分离度来扩散这些能量。
总体来说,NEO Stream更容易让整个场景打开,尤其是它更具“技术性”的质感和细节表现。即便我喜欢EM5上更甜美的吉他声音,NEO Stream依然用“持久的低频延展”所带来的乐趣打败了它。

EarMen Staccato
技术

Earmen Staccato的输入输出端口较少,在光纤、同轴输出之外,它并不像NEO Stream那样有更多输出,有实力成为流媒体中心。
但为了和iFi在某些数字传输部分中使用的iPurifier技术抗衡,Staccato也是进行过优化的,以过滤和消除不必要的共振。
我们不会谈论到Staccato的DAC部分,因为它并没有DAC。为了将单项的功能进行完善,EarMen为那些已经拥有自己数模转换设备的玩家,打造了价格不到1000美元的独立流媒体传输盒子。
而NEO Stream拥有USB 3.0端口和5GHz Wi-Fi天线,超越了流媒体设备的基本功能。选择Staccato,会有个小小的“交换”,一项是它的USB 2.0端口比较旧,另一项是Wi-Fi天线换成了蓝牙接收装置。



设计

Staccato较小的尺寸可能会产生误导作用,但它其实比NEO Stream还重108g。每当我移动Staccato的时候,确实感觉自己在搬起一个比看起来大多了的东西。
其中一个原因,是因为EarMen使用的铝制底盘密度更高,而在敲击NEO Stream外壳时,回传来的声音没那么硬。据EarMen表示,他们的“一体化结构外壳”能同时提供耐用性和音乐方面的性能。
然而,除了坚若磐石的外壳,Staccato在设计上几乎没什么可比性。EarMen将所有的控制部分都放到了配套的APP上,这令Staccato不需要任何显示屏和开关。

表现

Staccato在调音方面的特色让我耳目一新,我立刻想到,相对NEO Stream更“活泼”的音乐处理态度,其本质是更“透明”的。器乐及人声,量感和能量感都降低了,画面的表现更为中性,使玩家可以根据以后选择搭配的设备来进行调整。
NEO Stream的表现更有说服力、更迷人,且依然有很强的音乐冲击力和解析度。而Staccato则利用其更清晰的混响,提供了瘦而宽广的极低频延展。
在EarMen的流媒体设备上,吉他和敲击乐的冲击力比较小,但听感更精致。下潜深度方面也是的Staccato更深,但是其中高频声音更薄。
这两台设备对小提琴的表现很相似。但在更“拥挤”的曲目上,Staccato的表现会比NEO Stream更好,因为其更紧致的调音特性,让结像更清晰、更简单。
作为纯粹的流媒体设备,这一点很难判断,但在NEO Stream上我获得了更出色的高频延伸及空间信息。Staccato在这方面的表现也不错,但其表现有时会更为平滑,而NEO Stream声音的分散性更好。

歌诗德R26
技术

两台设备都具备DAC和流媒体功能,但角色定位是相反的,NEO Stream是一款流媒体接收设备,而R26则更侧重DAC。这意味着两款设备的输入/输出功能略有不同。
R26没有任何的数字输出选项,有更多的输入,包括标准以太网、I2S、AES/EBU、同轴、光纤,当然还有USB。但当说到模拟输出选项时,两台设备都具备单端及平衡输出。
在解码能力方面,这两台设备都能解码到到达24bit/768kHz的PCM文件。同样能够对MQA进行解码,通过USB及I2S输入,R26在解码达DSD 1024方面有惊人的优势。
R26和NEO Stream的重要区别在于,它使用R2R技术进行数模转换解码,而非和许多iFi悦尔法产品(包括NEO Stream)那样,使用Burr Brown这类delta-sigma解码芯片。



设计

更大的机身外壳通常可以为后面板的输入/输出提供更多空间,在R26上,这意味着更传统的布局。此外,这让R26在设备内部有了安装线性电源的空间,使它少了一个配件,不像NEO Stream那样,启动和运行需要使用iPower X。
两款产品上都有屏幕,但和R26的黑白屏相比,NEO Stream上的屏幕更友好,更专注于所播放歌曲专辑封面的显示。
除了界面更简单之外,R26的菜单也更加复杂,因为屏幕上的字体非常小,再加上使用了滚轮调节,有时候反应会有些太灵敏。
作为一体化的设备,尽管R26占的空间比较大,但它最终更为精简,因为所有的配件都包含在设备内部。
使用OptiBox来玩NEO Stream,意味着除了主体设备的外部电源,玩家还需要搭配另外一个5V直流电源适配器,来保证这个小盒子的正常工作。

表现

作为一体机使用时,R26增添了更多的颗粒感,同时让人声表现有更多细微的差别。在某种程度上,这加强了人声表现中的“呼吸感”,从而最终使器乐的音色更清晰地呈现出来。
R26的低频听起来更宽松,因为鼓声的衰减时间比NEO Stream来得要长。切换到频谱的另一端,R26相对而言会有滚降的表现,软化铙钹敲击声最前面的边缘,同时给管乐器多增添了一点空气感,但减少了一点感染力。
在这两台DAC上,乐器在声场中的定位也是相似的,乐器的横向表现及位置也同样准确。尽管如此,R26在深度方面的表现要更好一些,当有需要时,人声的位置可以更远。
现在,让两台设备并排连接,用NEO Stream当作一台纯流媒体设备,来表现它所强调的因素。绕过R26机内的流媒体部分,使用NEO Stream的I2S输出,为R26最开始创造的、声场内的结像带来额外焦点。
NEO Stream让每个鼓点听起来更有质感及细微差别,同时,又不失鼓声低音后面深层的冲击力。这种更加集中的表现,也令中频有更细致的人声表现。



总结

iFi悦尔法NEO Stream所能提供的功能或许无法一一例举,但归根结底,iFi已经证明了:这款设备的流媒体功能是一流的。更重要的是,它还具备优雅的风格和丰富的调性。假设这款设备在您预算之内,那它将成为一种“可提升您所有听音装备”的产品。
但是,因为包含了附加的功能,OptiBox需要证明其价值,因为这是一款购买时会捆绑在内的配件。在测试中,我并没太感受到使用光纤连接和直接使用以太网连接时的区别,所以我只是一直插着盒子却没怎么用。(编者注:OptiBox起到的主要是电气噪声隔离作用,具体变化和您的使用环境、搭配线材、器材等都有关系。)
有些玩家可能会感觉,NEO Stream的DAC功能没有其专注的流媒体功能那么优秀。但是,NEO Stream的整体性能已经很OK了,除非您有机会入手更高端的解码设备。


iFi悦尔法NEO Stream规格

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-注册-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粤icp备09046054号|耳机网-耳机大家坛

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、www.erji.net、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

GMT+8, 2025-9-10 19:33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